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當代社會學理論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何明修 
課號
Soc7040 
課程識別碼
325 M42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318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8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Soc7040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在六○年代,功能論在社會學的霸權地位瓦解,各種不同的理論取向紛紛出籠。基本上而言,當代社會學理論所指涉及的範圍是這些後功能論的各理論之總合。其中有一部分重新詮釋Parsons所詮釋過的古典社會學理論,例如各種新韋伯主義、受到涂爾幹所啟發的新文化社會學,或者是被功能論所排斥的取向之復甦,例新馬克思主義、理性選擇理論等。然而,有更多的當代社會學理論是探討古典社會學與功能論都沒有關注的議題,例如性與性別、身體、情緒、生態、現代性、支配與抵抗、反思性、文化與消費等。這一門課將要關注後一種的當代社會學理論,希望能夠與另一門古典社會學理論所有區隔。 

課程目標
這一門研究所的課程,除了講員授課以外,我期待學生自發性地提出問題,無論是針對講員的授課內容疑義,或是個人心得分享。主動提問與發表看法,不僅是學生的受教權益,也會影響課堂表現的分數。

 
課程要求
指定讀物是每次授課的主要內容,希望學生能在上課前先抽空閱讀其內容。每週的讀物都要有學生負責口頭報告,並且準備簡單的書面內容。負責同學除了整理、說明讀物的內容主旨以外,更要加以評論、發表個人感想、提供課堂討論的主題。在研讀過程中中,理論性的思考是一項挑戰,但是社會學家的思想背景也是重要的。我會期待同學能夠在課堂報告之前,能夠充份準備,自行將必要的背景知識補足(不是上網google,而是閱讀參考文獻)。
研習社會學理論的真正王道,在於仔細閱讀重要的經典著作,努力將作者所表述的內容融會貫通,成為可以自己的話言表述清楚的思想。最忌諱的惡習在於好高騖遠、天馬行空、「高來高去」。在課堂討論中,如果出現這樣「不就事論事」的情況,我將會強力介入,匡正此一歪風。
為了鼓勵所有同學事先閱讀的習慣,並且避免淪為只有負責口口頭報告同學有讀的不良風氣,上課同學最少要繳交8次的「隨堂心得」。「隨堂心得」是針對每週指定閱讀內容(不得與負責口頭報告的內容一樣)的個人提問,其內容務必精簡,篇幅不超過200字。在每週一晚上十點之前,需要將「隨堂心得」email給負責報告的同學,其內容將會成為上課討論的一部分。
期中與期末有兩次的「讀書心得」,每次不得少於5,000字。其內容需要是與課程指定閱讀內容有關,或其運用延伸。如果內容是完全無關,或是利用其他問的課程之報告充數,我將不予接受。如果涉及抄襲,依校規處理。第一次讀書心得報告不得晚於4/14,第二次不得晚於6/23,請用email繳交。
每週進行方式如下:
(1)第一堂課:講員簡介(5分鐘)、口頭報告I(20分鐘)、課堂討論(25分鐘)。
(2)第二堂課:口頭報告II(20分鐘)、課堂討論(30分鐘)。
(3)第三堂課:「隨堂心得」之討論(50分鐘)
本課程的上課講義會在帝宇影印店製作,請同學在第一次上課時登記份數,並且自行前往購買。帝宇是在辛亥路2段155號1樓(台大校園對面),電話2736-8495。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0:00~12:00 備註: 請先預約 
指定閱讀
見每週進度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  課程簡介 
第2週
3/03  [出國開會,請假一週] 
第3週
3/10  [出國開會,請假一週] 
第4週
3/17  互動儀式與自我(Goffman)
Goffman, Erving (1967)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New York: Anchor Books), pp. 1-95.
 
第5週
3/24  全控機構(Goffman)
Goffman, Erving (1961) 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New York: Anchor Books), pp. 1-125.
 
第6週
3/31  從結構規則到身體實踐(Bourdieu)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0, 72-95.
 
第7週
4/07  階級與文化品味(Bourdieu)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 By Richard Nice (London: Routledge), pp.1-63.
 
第8週
4/14  反思性與學術理性的批判(Bourideu)
Bourdieu, Pierre (2000) Pascalian Meditations, trans. by Richard Nice (Oxford: Polity Press), pp. 9-84.
 
第9週
4/21  結構化理論(Giddens)
Giddens, Anthony (1979) Central Problems of Social The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49-130.
 
第10週
4/28  現代性與自我(Giddens)
Giddens, Anthony (1991)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54, 79-111.
 
第11週
5/05  溝通與公共領域(Habermas)
Habermas, Jurgen (1992)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rans. By Thomas Burger (Oxford: Polity Press), pp.1-88.
 
第12週
5/12  從生產到擬像(Baudrillard)
Baudrillard, Jean (1993)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trans. By Iain Hamilton Grant (London: Sage), pp.6-86.
 
第13週
5/19  身體與規訓(Foucault)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Pantheon), pp. 135-194.
 
第14週
5/26  全景場域與自我的技術(Foucault)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pp.195-228.
Foucault, Mihcel (1988) “Truth, Power, Self” and “Technology of the Self”, in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eds by Luther Martin et al.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 pp.9-49.
 
第15週
6/02  性、科學與權力(Foucault)
Foucault, Michel (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1, trans. by Robert Hurley (New York: Vintage), pp.3-91.
 
第16週
6/09  秩序與抵抗(Scott)
Scott, James C. (2012)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 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 Dig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and Pla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1-83
 
第17週
6/16  策略與場域(Fligstein and McAdam)
Fligstein, Neil and Doug McAdam (2012) A Theory of Fiel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82.